董明珠:我把格力从56亿做到1000亿 不关心退休问题

今年3月,第16次上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一口气带来了13份议案,议案内容涵盖到了制造行业发展的种种方面,包括加大基础材料研究、加强支持智能装备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与以往外界人眼里的董明珠一样,做事风风火火、说话铿锵有力。董明珠身上总是铆着一股劲,她始终践行自己的那套“斗争哲学”。曾因质疑政府采购不公而在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面前“拍案而起”最终获得支持,由于收购银隆被否而气急攻心大骂小股东,“all in”银隆后又被指“血洗”银隆管理层,董明珠的人设似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士。


如今的董明珠,则要当银隆的白武士,在新能源领域复制格力电器的成功,实现“最好的新能源在我这里”的愿景。“用格力的空调,煮格力的电饭煲,打格力的手机,开银隆的汽车,这是董明珠描绘的格力的未来。”


董明珠甚至向时代周报记者霸气回应,为什么自己那么热衷亲身上阵代言产品打广告?“因为这是给市场的承诺:我做的就是最好的。明星都不一定讲话算话,但我董明珠和格力一定讲话算话。”


不过,未来到来之前,董明珠还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3年一度的换届大选即将在5月份到来,此前去职格力集团职务,以及主导银隆收购案被否,似乎预示着“选情告急”。此外,董明珠赌上全部身家的银隆,正如早期的格力电器一样,个中利益盘根错节,百废待兴,亟待改造。左手格力,右手银隆,董明珠将何去何从?


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董明珠坦言:“我在格力28年没有休过一天假,我本来应该可以去休息了。但是我关心的不是我自己退不退,而是这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如果我能交班的时候,我相信这个企业一定会能更好地运行下去。如果不能更好地运营下来,我绝对不会交班,就这么简单。”


64岁的董明珠,还能像以往一样战斗下去吗?


去留仍是未知数


随着5月份格力电器管理层换届日子的临近,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董明珠究竟是要留任格力电器董事长,还是会直接走进银隆开始她的下一段商业征程?


董明珠在格力的28年里,向来以说一不二的铁腕手段和霸道性格著称。空调行业看天吃饭,首先要与天斗,市场竞争激烈,要与对手斗,还要不时地与经销商、渠道商甚至大股东斗。在身经百战的董明珠眼里,和谐都是斗争出来的。


但随着意外去职格力集团职务,以及主导格力收购银隆案被否,一切都预示着“选情告急”,在董明珠身上,也好像发生了越来越多本不可能的“变数”。就连董明珠自己对于“退位”、接班的口径也开始变得没那么绝对。


几位格力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董明珠留任一事不太好说:“格力的管理层里面,技术精专的人很多,懂管理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就是没有董明珠这样面面俱到的人物。格力没有一个匹配的接班人角色。现在董明珠虽有意在培养接班人团队,但是始终缺乏灵魂人物。”


还有一种说法是:“格力一年纳税150亿元,占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如果空降一个人,变成100亿元了那怎么办?”


面对时代周报记者关于“去留”的提问,董明珠并未直接把话说死。“外界都关心董明珠什么时候退休,我觉得想太多了。我关心的不是我自己退不退,而是这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我2001年就当了总经理,到今年已经18个年头了。我记得刚接手总经理的时候,格力营收大概是56个亿,到了现在是1000多亿元。尤其这五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格力电器从2012-2017年三季度末,我们累计实现营收6828亿元,是之前21年总和的1.8倍;累计实现净利润758亿元,是过去21年的3.9倍;累计为国家纳税711多亿元,是过去21年的3.2倍。”


强调掌握核心科技


此次两会上,董明珠的聚焦点仍然是制造业。


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通知指出,到2025年,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


董明珠在其《关于加强支持智能装备自主技术创新的建议》中提及,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存在两种不同路径:一种是融合外部技术的快速并购路线;另一种是自主研发实现转型升级的稳健路线。


董明珠强调,虽然两种路线看起来似乎殊途同归,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靠金钱买不来核心科技,靠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要坚持走自主创造的道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格力目前拥有格力、TOSOT两大品牌,下辖凌达压缩机、格力电工、凯邦电机、新元电子、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再生资源等子公司,有效确保了空调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生产和供应,覆盖了从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下游废弃产品回收的全产业链条。


时代周报记者获悉,凌达生产的压缩机,全部产能内供格力空调消化还不够。格力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也应用在自己位于全国各地的生产设备上。格力从空调到智能装备,无不是自主研发和生产,通过应用智能生产设备,逐步实现生产线无人化。在完成自身制造系统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一大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据熟悉格力的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有全球四大机器人家族之称的日本安川电机近两年来一直想投奔格力,寻求格力的资金支持。虽然国外巨头技术精准度更高,相比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略胜一筹,但是由于其研发投入巨大,如果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成功开拓市场,会导致机器的单位成本非常高,很难形成良性内体循环和外部竞争。


“不过,董明珠一直死卡这条底线,认为要坚守自主研发这个原则,不能让技术和资金外流。”上述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董明珠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提升创新水平,格力平均要花5-10年才能培养一名优秀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不设上限,按需分配。格力电器2016年财报指出,格力科研投入不设上限,需要多少就投入多少,近年来科研投入年均超过40亿元。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到中国来挖人才,那才是中国真正最强大的那一天,所以我一直在想,企业要有吃亏精神,一定要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董明珠对时代周报记者如是说。


格力电器2017年中报显示,格力上半年智能装备营收为9.6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765.27%,营收占比仅为1.62%。由此可见,智能装备业务对于格力的经营贡献目前来讲仍然较为弱小。


“格力要做空调界的老大,就一定要不断有新的技术出现。例如格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就打败了外资品牌,相比原先的外资品牌,一年能省下四成用电量。数据很惊人,格力也很自豪,但再往深一层看,为什么能把空调做得这么好?是精尖的设备。”


“这种设备在国内没有,必须向德国买,我们就自己做。我不在乎目前智能设备占比不高,格力的数控机床要么就不出来,出来就要做到最好。所以现在格力的数控机床足以媲美德国设备,用来加工我们越来越高精尖的空调产品。这就是突破。”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定有一个打地基的过程。打地基你可能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它花费的经历要比你盖成一个大楼还重要。如果大桥倒掉了,房子斜掉了,肯定是因为地基不行。制造业更怕的是地基不牢,所以一定要扎实地打好地基,它总有一天会井喷式发展。”董明珠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格力方式造银隆?


“今天企业家不能逐利而行,一定要有一个冒险精神,有一种爱国情怀,去坚持做一件事,我觉得那就是企业家精神。”


董明珠向时代周报记者所言的冒险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实都与银隆新能源这家公司分不开。


2016年10月,董明珠筹划已久的格力收购银隆方案意外遇阻,两个月后,董明珠继续拉上万达王健林、京东刘强东等明星企业家高调入股银隆。其中董明珠以个人身份一举投资10亿元,持股7.46%。此后,董明珠在2017年一季度继续加码,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


不过,在董明珠大张旗鼓投资银隆并屡屡为其站台之时,银隆却在2018年初开始传出高管层换血、格力系强势入驻、拖欠供应商货款等负面消息。


据熟悉董明珠的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实董明珠很早之前就知道银隆所谓的‘乱局’,这个公司在价值观、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跟格力天然不同的地方。”


“别人投一个项目是拉人投资,董明珠是赌上自己全副身家进入银隆的,不仅是出资,还是信用背书,也就是没有退路。她对银隆的定位是,先把产品做好,别想着快速IPO,这让不少利益相关者死了‘暴富’这条心。同时,一些银隆之前签的合同,只要不合规,不合标准,就是不批,就是拿不到钱。这相当于断了多少人的财路,所以才一度引起强烈反击。”


为什么赌上身家“all in ”银隆?用管理格力空调的方式管理银隆是否可行?银隆又面临怎样的改造?


面对时代周报记者的疑问,董明珠坦言,押宝新能源,是因为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其次,中国的汽车领域,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这需要弯道超车,进行突破。最重要的是,解决储能问题符合每一个家庭未来发展的需要。


在董明珠看来,银隆的钛酸锂电池,使用寿命很长,不需频繁更换电池;安全性很高,高温不会起火;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充电很快。


不过,至少目前而言,银隆还不够完美。对于董明珠来说,产品标准和质量是铁律。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董明珠向时代周报记者谈道:“银隆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管理粗放,其次,对品质的追求远远不够。我认为汽车行业多多少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对每一个部件的标准,对品质控制的意识,还需要强化。”


对于跨界管理的质疑,董明珠回应称:“并不是空调企业管汽车企业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关键在于,要达到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准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格力正是因为在空调领域里面坚持品质为先,坚持不需要售后服务的理念,才能成就自我。”


董明珠向时代周报记者一再强调,进军新能源,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方向和挑战。“银隆只是投资。我投资它,也可以投资别人。我爱的是这个产业,而不是某一个企业。我为的不是去赚这个钱,而是想通过我们自己的推动,让这个行业能像我做空调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话语权。”


河南格力空调总代理

服务热线:180 3788 7953

Email:583850510@qq.com

Copyright © gree371.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07866号-1 技术支持:星悦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