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咱们每家每户在买家电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好空调,究竟格力造还是美的造?
作为空调业的两大巨头,美的和格力的恩怨从未停止。你跑、我追、你插翅难飞。说起来,谁更胜一筹呢?很多人会觉得是格力。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董小姐,一直很高调。一会儿骂这个,一会儿怼那个,一会儿和雷军打赌十亿,一会儿又到综艺上选了个会唱跳的“接班人”。董小姐频繁出镜,周围总是大佬环绕,就给人一种格力还是在行业里头稳坐冠军的感觉。
但其实啊,咱们稍微多搜一点儿数据,就会发现,近两年的格力早就丢掉“国产空调第一”的宝座。相反,美的却是全品类齐头并进,市值几乎要到格力的两倍。同样是广东家电企业,有着“另世我”一般相似的发展路径,格力和美的这一路走来,是如何缠斗,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呢?
今天的《商战风云》,我们来唠唠美的和格力的三十年恩怨情仇。
1.从塑胶到空调:两大巨头的诞生
1968年5月,广东省顺德县北滘镇,大家知道,那是个特殊年代,风云激荡,生产活动也受到影响。饭都吃不起了,总得自救啊!一个叫何享健的人,牵头二十多个北滘镇居民,组建了一个“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从做塑料白手起家,后来又开始做五金件、汽车配件。这,就是美的的前身。
何享健他们小组一开始做的东西,无非就是什么塑料瓶盖儿、五金螺丝,没什么技术含量。做了十年以后,呼啦一阵春风吹,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还访问了日本,参观了松下等一众日本著名的家电企业。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信号!一时间,全中国都掀起了“家电热”。咱以前有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家电热”这么一烤,老三件被新的三大件取代了,哪三件呢?冰箱、彩电、洗衣机。
何享健一看,明白了:时代变了!家电,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咱中国第一批重点发展的产业。那还要啥自行车啊,俩腿跑着也得跟上!就这样,1980年,何享健拍板决定:生产小组转做家电!
做家电,一个搞螺丝钉的能做?冰箱、彩电、洗衣机,火是火,可个个都是大件。大件意味着什么?不光是体积大,成本也高,最主要的是,技术也难,不是他们这样一个小厂玩得转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下子高不了大物件,先从小的简单的上手,就这样,何享健就从小小的电风扇开始,成立了“顺德县美的电风扇厂”。
虽然只是小小的电风扇,可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风口,他们这电风扇,那可不只是内销,还做到了出口。在当时,北滘的车间里那哪是流水线啊,简直就是印钞机。
很快,短短几年里,全国的资本争相涌入家电行业,成百上千条流水线夜以继日地安装。这产生了一个什么后果呢?市场严重饱和,电风扇供大于求。
何享健一看,这局面不对啊,不行,市场过热,有风险,必须考虑再次转型。就这样,从1985年开始,美的一边出口电风扇、做外向型企业;另一边,着手开辟新赛道,开始研发和生产空调。就这样,稳扎稳打,慢慢发展成了美的集团。
就在美的开始向空调转型的时候,咱们的第二个主人公,格力,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花了10万元,在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冠雄塑胶厂。什么管理混乱,什么欠钱不还,什么得罪客户,那都是小事儿。这么管了两年,好好一个塑胶厂,居然成了远近闻名的烂厂,谁都不敢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就这样被扔到了一个“外来人士”——朱江洪的手中。
朱江洪,原本是广西一个工厂的技术员。1988年辞了职,本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回家乡珠海发展,却误打误撞被聘用为“烂厂”冠雄的总经理。面对烂摊子,尤其是前任留下的那些烂账,朱江洪愁得不行。四处求爹爹告奶奶、上门赔礼道歉,结果呢,还是找不着启动资金。最后,好不容易,他的诚意打动了农业银行,可算搞到了一笔20万的贷款。
拿到了钱,朱江洪开始琢磨从哪儿开始干。好巧不巧,他也瞄上了电风扇。成本低、技术简单、来钱还快。时代的风口加上个人的努力,冠雄很快就扭亏为盈,从年亏无数变成了年赚四百多万。
眼见冠雄塑胶厂被“变废为宝”,总公司大喜:这小子行,我看看还有什么锅可以甩给他的。把旗下的企业这么一扒拉,又发现一家烂得不行、处处是欠款的公司——海利空调厂。干脆就把冠雄和海利合并,让 朱江洪继续“点石成金”。
就这样,在1991年,格力空调器厂诞生了。跟着海利一起合并过来的员工里头,还有个铁娘子叫董明珠。日后,她将成为朱江洪的左膀右臂。
而差不多同一时刻,25岁的安徽青年方洪波也从广州辞职,来到北滘镇,成了美的集团内部刊物《美的报》的总编辑。这个青年也将成为何享健最信任的商业伙伴。
方洪波
就这样,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的和格力一前一后地踏入了空调行业,也分别迎来了自己的“卧龙凤雏”——方洪波和董明珠。战场和战士都准备就绪,第一场短兵相接的大战,就在1996年。
2. 适逢双骄陨落,空调大战1996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发展期,住房商品化改革轰轰烈烈,房地产行业一飞冲天,也带动了家电市场的发展。不过,今天人高马大的格力和美的,在当年,不过是两只小喽啰。因为当时的空调行业也有两大霸王:春兰和华宝。
当时,华宝空调是行业老大,凭销售取胜,经销商高达700多家,覆盖全国各地。而春兰空调呢?紧随其后,凭借年产150万台的产能优势问鼎全国。这个数字有多夸张?春兰一年的产量,相当于当时的五个美的、十个格力。
可以说,在当时,华宝和春兰这两家企业养活了全国的空调市场。可也不知道怎么了,就在美的和格力进入行业后不久,华宝和春兰就跟商量好了似的,竟然双双陨落了!
华宝的陨落,在于经营模式的弊病。华宝和美的一样,也是顺德企业。但和单打独斗发展起来的美的不同,它是靠政府担保、大量贷款的方式,疯狂扩张,才得以成为行业老大。靠政府,在国企当道的八十年代可以行得通;可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九十年代,简直是瘸腿的跛子扔了拐杖——走得又慢又爱摔!
1993年,华宝经营不善,偏偏当时政府财政负担比较大,当地政府扛不住了,直接干脆利落地把华宝打包卖给了一家毫无名气的小公司——科龙。再后来,经历了一系列变故,政企关系不断恶化。昔日的行业老大,就这么死在了沙滩上。
如果说华宝是发展模式问题,那春兰就纯粹是自己砸饭碗。1994年,国产空调市场行情不错,春兰的空调竟有点供不应求。一般人见这形势,肯定是多卖多赚呀!可春兰总经理偏不走寻常路,竟然觉得空调已经是夕阳产业了,要转行去造车了!
所以,当美的和格力摩拳擦掌,进军空调行业的时候,春兰的总经理却大手一挥,收购了东风南京汽车厂,把春兰做空调的资金拿去造车。最后,车没造出来,空调业务也垮了。
华宝和春兰的相继陨落,就给空调市场的小喽啰们腾出了权力的真空。群龙无首,谁主春秋?格力和美的,都望着王座蠢蠢欲动。但是它们交出的答卷却不尽相同。
美的在干啥呢?韬光养晦。美的打算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何享健知道,要研发,首先需要高科技人才。但是美的的底子摆在那儿放着,内部员工学历普遍不高。怎么办呢?何享健一狠心,决定对工人进行大换血、提升工人学历,一通操作之后,美的4000名员工中有1600人都有中专以上学历,在当时算是妥妥的一支高素质队伍。
但美的这个思路,见效比较慢。相较而言,格力的“销售策略”要更容易起效一些。格力能做好销售,靠的是销售传奇董明珠。
董明珠的人生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了:中年丧夫,为养家南下打工,误打误撞进了格力。在基层销售员的位置不眠不休四十天,追回了42万陈年老账。大受朱江洪青睐,成为他手下的销售一把手。
而这位销售一把手,在1996年得到了大展身手的机会。1996年是一个凉夏,很凉快,天一凉快,就成立所有空调企业的噩梦。空调,就是让炎热的夏天变凉快的。可是夏天本来就很凉快了,大家还买空调干嘛?一时之间,空调滞销。各大经销商为了降低仓储,纷纷降价甩卖,可收效还是甚微。卖货卖不掉,更别提进货了。
为了应付这个局面,董明珠发明了一个天才的做法。“淡季返利”。简单来说,就是今年夏天凉快,当其他空调厂商继续向经销商原价售卖时,格力不走寻常路,偏拿出1亿元资金补贴经销商,让他们多进格力的货。这么一来,格力不就抢了一堆供应商渠道?等到凉夏一过,大家伙儿又开始买空调了,格力就成功抢占了先机。
果不其然,很快天气又热了起来。其他厂商一看,赶紧铺货,赶紧通知经销商来拿货去卖啊。可这时候,经销商肯定是手里有啥就卖啥啊,人家之前优惠价拿的格力空调还在仓库囤着呢,正好摆出来卖!就这样,格力凭借这种“淡季返利”的营销模式,销售额一下子增长了17%,直接超过了正在走下坡路的春兰空调,高调地宣布了胜利。
而一直默默跟牌的美的,也凭借着相对过关的质量积累,一路跟上了行业第二的位置,销量达到了90万台,增长超过200%。至此,两大巨头完成了成长,走上了历史舞台;从今往后,它们眼中的对手只有彼此。
河南格力空调总代理
服务热线:180 3788 7953
Email:583850510@qq.com
Copyright © gree371.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07866号-1 技术支持:星悦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