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格力获大奖,究竟打了谁的脸?董明珠的苦心没有白费

2014年将成龙替换后,格力那颇具智谋的公关团队,巧妙地把董明珠与中国制造关联起来大肆宣传。借助“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以及“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这两句广告语,成功将董明珠打造成制造业领域的专家形象,同时也让格力空调与高品质紧密相连,在消费者心中画上了等号 。

时过境迁,随着格力产品销量出现下滑趋势,美的、海尔、奥克斯、TCL等众多品牌如同群雄并起般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察觉到,格力所谓的“核心科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优势,而是其极为擅长的自我炒作手段 。

每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董明珠总是热衷于列举格力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比如公司聘用了多少工程师,投入了多少研发资金,试图以此来证明格力对中国制造所做出的贡献 。

然而事实上,她自身甚至连最基础的家电常识都有所欠缺,时常会说出一些令人感到荒诞不经、难以置信的技术“神话” 。

就拿格力小家电的宣传来说,董明珠曾宣称:格力生产的电饭煲运用了先进的高科技,煮出来的米饭不含糖分,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心食用 。

但凡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都清楚,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多糖类物质。倘若格力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真的不含糖,那么按照逻辑推断,锅里最后剩下的恐怕就只有空气了 。

面对社会上大量的质疑声音,格力选择了沉默,如同缩头乌龟一般,始终未曾对究竟运用了何种高科技能够让米饭实现脱糖这一问题做出任何解释 。

又比如,董明珠在介绍格力的保鲜技术时,口出惊人之语:“将青菜放在格力的冰箱里,20天后拿出来,其新鲜程度比在菜场售卖的青菜还要好 。”

此话一出,当场就让采访的记者陷入了困惑,赶忙追问这是如何做到的 ?

董明珠只是简单回应道:“靠的是技术呀,不然怎么能称之为先进技术呢?”

执着的记者并未就此罢休,继续追问道:“到底是什么技术呢?”

此时,董明珠显得有些无言以对,只能试图转移话题,以笑容来掩饰自己的尴尬,说道:“你再这样追问的话,我只能请我们的专家来回答你了 。”

“青菜能够返鲜”“西瓜会变得更甜”,先暂且抛开这些说法是否违背科学常识不谈,这难道是一家整日标榜自己“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一把手应有的专业水平表现吗?究竟是怎样神奇的技术,能够让青菜放置的时间越长反而越新鲜,让西瓜放置之后变得更加香甜呢 ?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本身并非不可饶恕的问题,毕竟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有效地管理企业,推动企业良好运转 。但董明珠的问题在于,她明明对技术一知半解,却总是将技术挂在嘴边,四处宣扬 。自己都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的事情,又凭什么要求消费者毫无保留地相信呢 ?

这无疑是在过度消费“中国制造”这一概念,试图效仿华为,借助爱国情怀来获取商业利益 。然而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华为确实拥有实打实的核心技术,而格力在这方面则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至少从董明珠的表现来看,难以让人信服其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 。

熟悉格力企业运作模式的人都知道,格力所谓的“核心科技”,实际上是其独特的返利制度 。

格力拿出一部分股票分红作为补贴,提供给代理商,通过这种方式与代理商结成了稳固的利益同盟 。也正因如此,格力才得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广泛而密集的销售网络 。

由此可见,格力真正的“核心科技”,其实是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创新举措,与产品技术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

反观美的,这家企业从不在媒体面前大肆吹嘘自己掌握了多少核心科技,但如今却已然发展成为全球顶尖的家电企业 。

当前,格力电器的总市值大约为1700亿元,这一数值甚至还不到美的集团市值的一半 。

回顾往昔,格力在鼎盛时期,市值曾高达4200亿元 。而如今落到这般田地,一方面是由于格力自身竞争力下降,缺乏真正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科技;另一方面,则与董明珠那种锋芒毕露、怼天怼地的性格有着莫大关系,这种性格为格力招来了不少负面舆论 。

股东对她收购银隆客车的决策表示反对时,董明珠竟然斥责股东“不知感恩” 。当初花费130亿元收购的银隆客车,到现在其净资产仅剩下2.37亿元 。

有员工选择跳槽离开格力时,董明珠同样大骂员工“不知感恩”,甚至要求员工退还格力对他们的培训费用,开创了“自费上班”的荒唐先例 。

孟羽童因不想被公司过度压榨,在工作之余寻求一些兼职机会,董明珠便对她进行指责,称其“不知感恩”,并且针对这个年轻女孩持续指责了长达大半年之久 。

难道所有与格力有过关联的人都亏欠了董明珠吗?照此情形来看,格力销售的仿佛不是空调,而是一种名为“恩情贷”的东西 。股东、员工以及孟羽童,都仿佛需要偿还长达30年的“月供”,才能彻底了结与格力之间的关系 。

股东们拿出真金白银对格力进行投资,获得相应的分红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写在《证券法》里明确赋予股东的权利 。然而在董明珠看来,这却成了她对股东的一种恩赐,似乎股东应该对她感恩戴德 。她完全忽略了,分红并非她个人的慷慨之举,而是股东应得的回报 。

格力取得良好业绩时,董明珠将所有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频繁安排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她的功劳 。而当格力业绩不佳时,她却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不够努力 。一旦有掌握技术的员工跳槽到其他公司,她就指责同行进行不正当竞争,以高薪挖人 。

但市场本就是自由竞争的环境,如果有能力,为何自己不去挖掘优秀人才呢 ?格力留不住有技术的员工,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董明珠,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吗 ?这么多年来,格力的员工几乎没有分到过公司股票,甚至连总经理、董秘以及老董事长等重要职位人员都纷纷离职,前往其他公司 。据说,其他公司不仅给出三倍的高薪,还会提供住房等优厚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选择离开格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董明珠竟然任用王自如担任公司高管 。且不论王自如是否真正了解家电行业,他在这方面的能力着实令人质疑 。

一个既不懂家电业务,又缺乏市场经验和技术知识的30多岁年轻人,一进入格力就直接担任高管职位,办公室还紧邻董明珠,其架势仿佛是领导的心腹一般 。这种安排让那些在一线勤勤恳恳工作多年的员工如何能够心服口服呢 ?

王自如在格力任职大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工作成绩,然而却多次登上热搜,引发外界关注 。对于董明珠为何要聘用这样一个看似毫无优势的人担任高管,外界众说纷纭,难免会产生一些其他猜测 。

从这一现象也可以侧面推断出,如今格力的内部管理恐怕存在着诸多混乱之处 。一家一直标榜“核心科技”的公司,却如此随意地聘用一位外行人担任高管,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格力走向下坡路似乎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

如今的董明珠,已经不再是推动格力不断向前发展的积极力量,反而逐渐成为阻碍格力进行变革创新的既得利益者 。

如果格力不尽快做出改变,更换企业的领导策略和管理模式,恐怕很快就连空调市场第二的位置都难以保住了 。

河南格力空调总代理

服务热线:180 3788 7953

Email:583850510@qq.com

Copyright © gree371.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07866号-1 技术支持:星悦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