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位71岁的女性企业家走在武汉最繁华的步行街上,人群自动为她让出一条路,不是因为保镖开道,而是因为她本身的气场就足以吸引目光——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几天前在汉街真实发生的一幕。主角是董明珠,那个曾经让“格力”二字响彻中国制造业的女人。她穿着利落的西装外套,步伐坚定,身边虽有几位男性陪同,但全场焦点,只属于她一人。
这画面让人不禁发问:在一个普遍认为“成功有保质期”的社会里,为什么总有人能不断突破年龄的边界?而董明珠的每一次公开露面,似乎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
近年来,关于“企业家退休”的讨论从未停歇,尤其在科技与资本快速更迭的今天,年轻创业者动辄“颠覆传统”,仿佛年长者就该退居幕后。可董明珠偏偏不按常理出牌。2024年,格力电器全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2%,在全球空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71岁女性仍在一线操盘的身影。她不是象征性地出席活动,而是亲自参与战略会议、产品评审,甚至在直播间里与网友直接对话,语速快、逻辑清、底气足,完全不像一个临近退休的人。
更值得玩味的是她的公众形象转变。过去,她是“铁娘子”,以强硬管理风格著称,开除高管、怒怼股东,毫不留情。如今,她在综艺节目中谈女儿、聊生活,偶尔露出笑容,甚至在短视频里调侃自己“是不是太严肃了”。这种柔软,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更高阶的掌控——她开始用情感连接公众,而不仅仅是用业绩说话。
那天在汉街,她没有打伞,也没有戴墨镜,就这么坦然地走在阳光下。路人认出她时,有人拍照,有人小声议论:“这不是格力那个董总吗?看着比电视上还精神。”这种“被看见”的状态,早已超越了商业领袖的范畴,成为一种社会符号。她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女性可以在50岁被质疑“是否该退位”,在60岁被议论“是否跟不上时代”,却依然能在70岁之后,活得比大多数年轻人更用力、更耀眼。
我们总习惯给人生划分阶段:20岁拼搏,30岁成家,40岁稳定,50岁准备养老。可董明珠的存在,像一记耳光,打醒了这种刻板叙事。她20岁中专毕业,30岁离婚带娃,36岁南下打工,50岁执掌格力,60岁跨界造车,70岁仍在为“中国智造”奔走呼号。她的履历,根本不符合任何一本成功学书籍的模板。
有人会说,她是特例,不可复制。但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总把这样的女性当作“例外”?当男性企业家年过七旬仍掌舵企业被视为“宝刀未老”,女性做到同样的事,却被形容为“蛮娇俏”——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轻佻与不以为然。媒体喜欢强调她“走在一群男人中间”,仿佛她的价值,仍需通过性别对比来凸显。
这背后,是我们对女性领导力根深蒂固的偏见。我们愿意赞美她的坚韧,却不愿正视她的战略眼光;我们记住她的金句,却忽略她背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管理实践。董明珠最厉害的地方,从来不是她的脾气,而是她在每一次行业低谷时,都能做出近乎冷酷的正确决策——2008年金融危机时坚持不裁员,2015年力排众议投入智能装备研发,2020年顶着质疑自建芯片厂。这些决策,没有一个是靠“娇俏”能完成的。
再看当下制造业的转型困境。根据工信部2024年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超过60%的中小企业仍停留在自动化初级阶段,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45%。在这样的背景下,董明珠坚持“掌握核心科技”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格力自主研发的凌达压缩机、GMV中央空调系统,已出口至16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创造”的代表作之一。
但挑战从未消失。新能源汽车业务虽已投产,但市场反响平平;海外市场扩张遭遇地缘政治阻力;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传统家电品牌的忠诚度下降。董明珠的下一步怎么走?或许答案就藏在她那天的汉街之行中——她不是去视察,而是去感受。她走进一家网红奶茶店,问店员“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喜欢什么风格的设计?”;路过一家潮牌店,她驻足看了许久新款联名T恤。这种对市场的敏感度,远比任何PPT都真实。
71岁,对很多人来说,是含饴弄孙的年纪。但对董明珠而言,可能只是一个中场休息。她曾说:“我从来没有想过退休,只要我还干得动,格力就需要我。”这句话听上去霸道,却也动人。它不属于一个即将谢幕的领导者,而属于一个仍在攀登的战士。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义“老”?是按身份证上的数字,还是按一个人的心气与行动力?当社会还在争论“女性领导者的天花板”时,董明珠早已用脚步划出了一条新边界。她提醒我们:真正的衰老,不是皱纹的出现,而是对世界失去兴趣。
下一个十年,她还能创造什么?而我们,又是否准备好迎接更多像她一样的“不合时宜者”?
下一篇:没有了
河南格力空调总代理
服务热线:180 3788 7953
Email:583850510@qq.com
Copyright © gree371.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41019602002400号 豫ICP备17007866号-1
技术支持:星悦互联